01
《使至塞上》
唐·王维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在现实中,很多人只知道埋头赶路,觉得最美好的在前方,却忽视了路上的风景,其实很多时候,最美好的是在路上。
在人生的旅途中,人们往往被远方的梦想和目标所吸引,脚步匆匆,不曾停歇。然而,在这无尽的追逐中,或许错过了太多沿途的风景,那些平凡却动人的瞬间,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,静静地躺在记忆的尘埃里,等待着被重新拾起。
最美好的,往往不是终点的辉煌,而是路上那份不经意间的感动。或许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,温柔地唤醒沉睡的大地;或许是路旁一朵不知名的小花,在微风中摇曳生姿,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;又或许是某个转角处,陌生人之间一个温暖的微笑,传递着人性的善意与美好。
当开始学会放慢脚步,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,就会发现,生活其实处处是风景。每一次驻足,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在繁忙与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平和。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,如今却成了心中最宝贵的财富,它们让旅程不再单调,而是充满了色彩与温度。
所以,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,偶尔放慢追逐的脚步,去欣赏路上的风景。会发现,原来幸福并不遥远,它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,等待着去发现,去珍惜。
生命的意义,不仅仅在于达到目的地,更在于享受沿途的风景,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满足与富足。在这条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,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,去拥抱每一个当下,让生命之树因路上的风景而更加枝繁叶茂。
唐朝诗人就是在路上发现了风景之美,感慨之下,写下了这首《使至塞上》,不曾想却流传千古,并且成为宁夏人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典。
02
诗词大意:
一路轻骑去边关慰问,直奔塞外路途遥远。
像风中的蓬草一般,行走在古道上,北归的大雁正翱翔于天空。
一眼望不到边的浩瀚沙漠,偶尔能见到烽烟直上,一轮落日悬挂在黄河之上,其景浑阔,天高地广。
行至萧关时遇到了侦察的骑兵,得知主帅尚在前线征战,还没有归来。
王维出使塞上,其实有些迫不得已。
公元736年,宰相张九龄遭奸臣李林甫构陷,被贬出京至荆州任长史。作为“一伙”的王维,自然也没有被放过。于是上书朝廷,意欲将他排挤出庙堂。
恰巧,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,因此,唐玄宗李隆基任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,任河西节度使判官。
行走在去萧关的路上,王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塞上风情,于是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成为千古经典。更成为人们对于塞上印象的一个标签。这也是王维留给宁夏的宝贵人文历史吧。
03
有意思的是,诗中提到的“萧关”在哪里?
按照词条中给出的答案,它是在今宁夏固原东南,这也是很多人的认知。
但其实,这说的只是萧关曾经其中的一处而已!历史上的萧关其实几经变迁,换了好几处地方的。
简单一点来说,唐朝诗人王维去的萧关,和汉朝时期的萧关不是一个地方!
在班固《汉书》中有写:“应劭(东汉时期学者)曰:回中在安定,高平有险阻,萧关在其北。”大概也就是如今的固原西周朔方长城之上,这是为了防止匈奴从古灵州南下而来说设置的关隘之地;
而在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记载,唐萧关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”,这里面所写的“州”,是指原州治所,也就是老固原城。根据这个距离,得出唐萧关大致在如今的海原县李旺堡;
到了宋朝时期,《元丰九域志》和《宋史·地理志》都记载宋萧关南至镇戎军(高平城)二百三十二里。
简单一点来说,王维看到的“大漠孤烟直”,是延绵在大漠上的长城烽燧狼烟;而“长河落日圆”则是固原通往中卫、中宁路途上的靠近河边的落日风景。
再换一句话来说,唐朝时候的萧关,在海原李旺堡!
04
王维这首《使至塞上》的过路诗,也道尽气象,人生路上不止是赶路,还应该要有欣赏风景的心情。
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佳作,更成为了指引后世旅人心灵的灯塔。它告诉人们,在生活的奔波中,不妨放慢脚步,学会欣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,让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滋养,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正如王维所展现的那样,即便是在遥远而艰苦的旅程中,也能拥有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,让生命之旅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,意义非凡。
同时这首诗也指明了唐代萧关的位置。这些就有待有心人的探寻了。
05
其实,海原还有很多人文历史值得挖掘和探究。
像王维这首诗的“长河落日圆”,很多人都以为描写的是中卫沙坡头的美景,但其实,那时候的沙坡头还没有形成如今的风情。